2017年7月18日
中国雄安集团注册成立
一段崭新的伟大历程就此踏上征途
作为新区建设的主力军、先锋队
雄安集团伴新区而生
与新区共同成长
沐浴着明媚春光
成长为新型城市运营服务商
千年大计,人才为先
雄安集团七年来走过的卓越之路
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建设铁军的砥砺奋进
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雄安挥洒汗水
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铁军之歌。
(一)
在雄安,我点亮了“云上之城”
2017年9月,雄安集团首次面向全国发布招聘公告。时年32岁的姚凯旋,离开了老家山西,成为了雄安集团第一批员工。在雄安新区,除了现实中正在建设的地上城市和地下城市外,还有一座云上的"数字城市"同生共长。要建设领先的数字城市,数字基础设施一定要跟的上,姚凯旋和另外三名同伴一起,成为了新区数字城市建设的先行者。
“我刚来的时候,新区还是一片广袤的农田,那会儿我们团队只有四个人啊,就窝在奥威大厦的小房间里,负责新区大数据运营科技中心的筹备建设工作。”翻看着手机中的老照片,姚凯旋的记忆仿佛又被拉回到了七年前。“当时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雄安新区,对我产生了很大触动,错过了广东深圳,又错过了上海浦东,如今建设国家级新区的机会就在眼前,我必须思考这是不是我此生绝无仅有的机会。”
来雄安的七年间,姚凯旋先后参与构建了新区"边云超网安全"五位一体的城市计算体系,全力推动雄安新区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新区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很多实践,在全国都属首例,比如在建设新区自有智能城市光网方面,我们放弃了以往其他城市租赁运营商专线服务的旧模式,首次采用自建网络的方式,为新区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安全自主的网络环境,由于这种模式当时在全国属于首创,我们缺少相关的资料和案例参考,只能咬紧牙关,摸着石头过河”姚凯旋介绍道。
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责任大,姚凯旋与同事们夙兴夜寐,在一个又一个夜晚中反复论证,仔细研究,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儿,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他们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临时数据中心,解决超算云三大"拦路虎"问题,实现雄安城市计算体系的成功落地。
随着2023年4月22日“雄安之眼”正式点亮,雄安新区数字城市的四梁八柱“一中心四平台”宣告基本建成,“城市计算中心就如同人的心脏一样,为新区提供持续的算力保障,而四平台就像人的感知系统,可以汇聚感知整个新区运行的动态信息,支持我们的各项数字决策做出科学的判断。”
如今身为雄安集团数字城市公司总经理助理的姚凯旋,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新区2800个信息化机房建设的重任,落在了他和同事的肩上。从最初四个人的小团队,到如今员工200余人、下辖四家子公司的数字城市公司,姚凯旋和同事们用七年的时间,完成了新区“向云端”的跨越。“压力不是别人给的,都是源自我们内心的责任感,集团成立七周年,对于我们的工作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不忘初心,建设好这座‘云上之城’!”
(二)
在雄安,我实现了“雄安梦”
“容西,你们那边现在防汛准备情况怎么样?”七月汛期将至,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马永君又忙碌了起来。虽然如今有了道路管廊智慧运维平台的技术加持,可以在电脑上实时查看新区各条道路管廊防汛情况,然而马永君依然放心不下,坚持要到现场实地检查,而这些道路管廊,马永君已经走了整整五年。
2019年,马永君作为校招生来到了雄安集团。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拥有博士学位的他,毅然放弃了高校和科研机构抛出的橄榄枝,选择投身新区基础建设,成为一名“工地博士”。“作为一名工程师,能够亲手去参与建设一座千年之城,让我感到万分的骄傲和自豪,这就是我的雄安梦!”谈起来雄安的初心,马永君略显沧桑的面庞依旧闪烁着青春的光芒。
从2019年作为甲方代表,参与了容东片区道路管廊第一标的建设,到2020年作为容东片区道路管廊现场负责人,再到如今整个新区的道路管廊运营管理的“守门员”,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段管廊,都留下了马永君的足迹。
建设容东片区期间,由于安置房、道路管廊同步施工,涉及施工单位多,交叉区域广,施工单位经常因为工作面交叉而产生矛盾。“那段日子里,每天我都骑着小电驴在各个项目上转,片区每一条道路、每一条管廊,都在我的脑海里,正是凭借着对道路管廊的烂熟于心,我成功协调了各单位之间的施工矛盾,逐条路调度施工组织,谁绕道、谁跟进,大家达成了共识,施工进度得到了有效保障。”在马永君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既保证了道路有序施工,又保证了安置房建设的施工通道,打赢了这场“巷战”,在片区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11月,容东首批居民顺利回迁新家。
“项目建设离不开‘一线工作法’,把工位搬到工地,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是凭着这份扎根工地的韧劲,马永君在针对管廊变形缝、出线口等防水薄弱环节,牵头开展了“管廊不漏水”课题研究。在总结施工经验、组织技术攻关的基础上,他指导施工单位创新采用阻水法兰、阻水板等多种手段,构建了“上防雨、下排水、外防渗”三位一体的防排结合体系,成功解决了管廊孔口封堵的难题。
脚踏实地,也不忘仰望星空。自从工作重心转向道路管廊的运营管理后,马永君在继续坚守一线的同时,也开始了探索智能化运维的道路,他打破了传统运营思路,成功建设了道路管廊智慧运维平台。通过视频全覆盖及多维物联感知技术,实现了对道路管廊的远程控制及调度指挥,着力构建“视频全覆盖、物联全感知、远程全调度”的智慧运维场景,显著提升了道路管廊的运维水平。“集团成立七年,也是我来新区的第五年,我依然要扎根一线,同时积极探索智能化管理的方向,为新区人民守护好道路管廊这条‘生命线’,是我的使命所在!”
(三)
在雄安,我放下了游子行囊
早上八点一刻,武一走出商务服务中心10号楼的公寓,步行到马路对面的雄安集团总部上班。作为雄安集团2024届校招员工,早在2023年7月就来到集团实习的武一,已经习惯了这种步行十分钟上班的工作生活。
来自河北张家口的武一,硕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身为一名刚刚步入社会的00后,武一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做出了与其他同届同学截然不同的决定。“我的好多朋友毕业后都选择去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发展了,但我实在是不喜欢每天都花几个小时在上下班的路上,而且我的同学们普遍都在头疼租房买房的问题,我还年轻,不希望把过多精力浪费在这些事情上。”雄安“职住平衡”的规划理念深深地吸引了刚毕业的武一,办理完入职手续后,武一当天就住进了商服公寓。“这可比我那些同学们住的舒服多了,也更有动力投身到工作当中。”
初入职场的武一,在紧张的集团工作中显得有些不适应。通稿要怎么写?流程要怎么走?公告怎么写才规范?与学校迥然不同的工作内容与节奏,在入职之初给武一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好在办公室的同事们都很照顾我,给我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指导和示范,我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多听、多问、多学!”加入集团几个月后,武一成功度过了“新手期”,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处理得逐渐得心应手。
(四)
在雄安,我看到了未来模样
盛夏时节,由雄安集团公共服务公司与中国儿童中心合力打造的雄安白塔幼儿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来自美国洛杉矶的罗杰(Rogelio),成为了雄安白塔幼儿园第一位外教老师。
毕业于加州州立大学的罗杰,是一位墨西哥裔移民,拥有与中国人相仿的肤色和面貌。在美国与妻子相识后,罗杰选择跟随妻子一同来到大连,成为了一名“中国女婿”,经过招聘人员的介绍,罗杰最终选择了来到雄安,成为一名幼儿园外教老师。
谈到为什么选择雄安,罗杰说:“我是个喜欢安静的人,对大城市的喧嚣感到疲惫和厌烦,雄安的城市规划深深地吸引了我,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宁静和祥和,每天下班后走在没有交通拥堵的街道上,顺路逛一逛公园,欣赏一下湖边日落的美景,是我每天最享受的时刻之一。”在交谈中,罗杰特别用了“Futuristic(未来主义)”这个单词来形容新区,在他眼里,雄安代表了他心目中对未来之城的想象。
“来,和老师一起念‘football’!”英语课上,罗杰正手拿着橄榄球,向孩子们讲授单词课程,成长于美国文化背景下的他,正在教学工作中学习与感受着中美教育文化的不同。“在美国,老师和家长们更注重发挥孩子们的个人意志去学习和生活,而在中国,似乎大家更希望在学校里给予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和规则,我为中美文化的这种差异感到欣喜,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互相学习中共同进步。”在新区的这段时间,罗杰也对雄安集团的企业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正因为集团为幼儿园营造的这种开放、包容、严谨的教学环境,才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感受到这座未来之城的魅力!”
家住北京的萱萱,在今年5月跟随爸爸妈妈来到了雄安,成为了白塔幼儿园的一份子。相比较于在北京时的幼儿园生活,萱萱更喜欢在白塔幼儿园的每一天,“在北京的时候,老师们都好忙,没人陪我玩,但是来这里以后,每天都有好几个老师带着我学习各种好玩有意思的知识。”从小就喜欢跳舞的萱萱,在白塔幼儿园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我们非常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启蒙和培养,每天下午都有安排多种多样的俱乐部课程,萱萱爱跳舞,我们这里有专业的舞蹈老师手把手教学,还经常会举办演出活动,给萱萱和其他小朋友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雄安白塔幼儿园园长盖羽新介绍道。
“我来雄安之后,才第一次接触到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快乐之城,也是我的梦想之城,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也希望和新区一起共同成长。”刚刚结束完教学的罗杰,看着正在学习做手工的萱萱,由衷地感叹道。
(五)
在雄安,我找到了新生活
现年62岁的苏东彩,是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的一名环卫工人,家住容东片区海棠苑的她,每天穿梭于金湖北街从容德路到渥城北路几百米的街道,负责道路的卫生养护工作。
七月的雄安暑气正盛,苏东彩完成果皮箱的清扫工作后,坐下来打开了自己盛满绿豆汤的水杯,“公司每天都会有巡逻车来回给我们循环运送防暑物资,赶上下雨天,我们还可以在紧急避险处躲雨。”苏东彩解下防晒面罩,大口喝了起来。
苏东彩一家原本是容城县留通村的村民,2021年征迁安置工作完成后,苏东彩告别了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宅,搬到了安置区。“最初得知要拆迁的时候其实内心有抵触情绪,不知道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也舍不得住了大半辈子的老家。但自从搬到安置区以后,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环境变好了,街道敞亮又干净,交通变方便了,一下子又找到自己的幸福了!”谈起在容东片区的新生活,苏东彩开心不已。
“我是个闲不下的人,搬到新家没多久,我就主动报名加入了环卫团队,新区为我们老百姓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我也想尽量为新区建设做做贡献。”每天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八点半,是苏东彩的工作时间,中午休息时间充裕,苏东彩会骑自行车回家和老伴一起吃午饭。“平常工作不忙的时候,我也会在负责的街道上转一转,我是个喜欢热闹的人,能在新区看到这么多的外地朋友,我很开心,特别是一到晚上,社区到处都有唱歌跳舞的人聚在一起,每天下了班我都要跟老朋友们聚一聚。”
搬入安置房后,苏东彩经常会和来自智慧能源公司与水务公司的同事打交道,从安全检查到故障维修,身穿深蓝工服的年轻人们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定期就会有能源和水务的年轻人来我家检查,拧一拧阀门,开一开水管,看一看燃气和供水供暖有没有问题。他们可有礼貌了,每次都提前打电话和我约时间上门,还会给我普及安全知识,我有时候看小伙子们也很辛苦,赶上饭点了,就主动拉他们在我家吃个饭。”
如今,苏东彩的子女都已在新区工作,孙子孙女也都已在新区上学,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不用外出务工两地分隔,是苏东彩晚年最大的心愿。“感谢集团为我和家人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能让我们老百姓安居乐业,我也希望趁着还干得动,再为我的家乡发挥余热!”